採訪|「悲觀世代」的內斂狂人——透過歌詞走進吳赫「孤島」般的內心世界



日期|2017/06/19
作者|北一

“科技發展飛速,任何訊息只需要你用指尖輕輕一滑,下一秒它就會出現在你眼前,這有時候會讓人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非常渺小,什麼都不是,毫無存在感。” 


韓國樂隊 hyukoh 籌備了兩年之久的第一張正式專輯《23》已在 4 月 24 日發行。這張以「燃盡的青春」為主題的新專輯,展現了四位同為 93 年出生的成員對於「即將成為大人」的迷茫與不安:年輕的我們看不見年輪,為那燦爛的光芒而盲目,而燃燒殆盡(出自「Tomboy」);焦急不安的那天起,已經長了整整一歲(出自「Die Alone」),翻越了牆垣,擁抱我的竟是無盡的陡峻峭壁,偏偏跨坐在荊棘叢裡,鮮血直流卻無人聞問(出自「Leather Jacket」);我們不斷支離破碎,明天也逐漸消逝(出自「Burning Youth」),隨波逐流之下,老過昨日的我,已近半五十,瞧瞧自己被推著前行卻毫無所感的模樣(出自「Leather Jacket」),活力十足的我們心也已老去,曾經期待過的心意改變的真快(出自「Paul」);悲傷的大人,總是只會退縮,而現在的我,與那個長大後漸行漸遠的你,變得越來越像了(出自「Tomboy」)。




 “悲觀主義”可能是我聽完整張專輯後,腦海裡浮現出的第一個詞,也或許是在真正瞭解主唱吳赫後,用來形容他最貼切的詞。對於自己無緣由的悲觀主義,他說:「我生來就是這樣。」你總能從吳赫的歌詞和歌聲裡聽出「消失」和「離開」,好像幸福感只存在於瞬間,孤獨感才是永恆不變的主題。不過對於飄泊無定的孤立無援,吳赫早已習以為常 —— 小時候在中國讀書,因為自己是韓國人,很難擺脫「異鄉人」的感覺;長大後回到韓國,發現自己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而覺得自己仍然身處他鄉。除了將搖搖欲墜的青春、歇斯底里的生活貫穿整張專輯,代表「年輕的我們」發聲以外,我們還能聽出這支年輕樂隊的成長和蛻變 —— 更加細膩的編曲和精制的混音,使得整張專輯更完整、精確地表達出他們所有的想法。

或許你不理解這個靦腆幽默的男孩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焦慮和不安,以及被粉絲簇擁的他為什麼在舞台上永遠像一座孤島。帶著這些問題,我們通過郵件和他聊了聊這張新專輯背後的一些故事。





Noisey:Hi,我們先說一下新專輯吧。《23》作為第一張專輯,和之前的兩張EP《20》、《22》有著怎樣的聯繫?你提到這張專輯想表達一種「unresolved feeling」,這種感覺從何而來?

吳赫:專輯《23》可以說是《20》和《22》中所要寄託的情感的延伸。「Unresolved feeling」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去解釋,比如「焦慮」或者是「不安」。

第一首「Burning Youth」歌詞中的「How will you survive the world full of anguish」,和最後一首「Surf Boy」中的「Hope for the best,plan for the worst」,都會給我一種青少年的「不安全感」,你是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嗎?

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有安全感的人,正是因為這樣,我才能從中獲取靈感去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
在之前的 EP 中可以聽出「異鄉人」的孤獨感,新專輯中這種情感貌似少了一些,是因為已經找到了歸屬感嗎?還是儘管有不少朋友,但自己仍然感覺很孤獨?

一開始,我的朋友圈子的確很小,不過新專輯裡那種情感的弱化並不是說我覺得「異鄉人」的孤獨感減少了,或是自己終於找到了歸屬,而是說我已經逐漸熟悉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體系,並且開始融入其中了。




除了韓語以外,新專輯裡還有英文和漢語,你也說過,寫歌詞的時候用「外語」所表達的內容和意境是用韓語沒辦法表達的,可以舉個例子嗎?

首先,不同的語言措辭和發音就不同,並且每種語言都具有自己特有的魅力。比如說,英文的話,我會把句子寫得更口語化,像是在對話一樣;韓文的話,我可能會選擇更有深意的詞語,會寫更多複雜的綜合句。

你提到過韓國傳統文化給了你很大的影響,那《23》這張專輯和當下韓國年輕人的心態有著怎樣的聯繫?

這張專輯想要表達年輕一代迷惘徬徨的一面。科技發展飛速,任何訊息只需要你用指尖輕輕一滑,下一秒它就會出現在你眼前,這有時候會讓人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非常渺小,什麼都不是,毫無存在感。我自己就常有這樣的感覺。




「萬里」中的「海上的船都看不著」、「Surf Boy」中的海上衝浪,以及之前《22》中的「Mer」,裡面都提及到了「大海」,所以你覺得大海所擁有的哪些特質與你自己,或者你的生活狀態是有關聯的?

沒覺得自己具有海洋的什麼特質。但是當我想像「海」的時候,我真的很喜歡自己腦海裡面浮現出來的大海的畫面。單單這個詞我都很喜歡。但也許因為我從來沒在海邊住過吧,腦子裡出現的總是這些抽象的圖像。

你說過「萬里」是以「海上將軍」的心情所做的歌,可為什麼會選擇去蒙古拍攝這支 MV?

最初「萬里」我是想拍一個現場 MV,然後就聯想到了沙漠和草原的景象。我們從 GDW 團隊的導演 Oui Kim 那裡收到了邀請,在瞭解了蒙古的地理位置以後我們就決定去那裡拍攝了。

這支 MV 整體的造型是由你來設計的嗎?為什麼會選擇全部成員都穿著紅色? 

造型是造型師 Ye Young Kim 設計的,選擇穿紅色是因為在沙漠裡穿紅色視覺效果很棒。 




你的衣著風格和音樂之間有怎樣的關係?

我認為對於表演型的音樂人來說,時尚和音樂是不可分割的。對於過去的幾代人來講,可能會有偶像代表引領某種特定的時尚風格。但如今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,所以不要限制自己去尋求經典,不過對於時尚我還是想要保持一定的獨創性在裡面。確實有很多音樂人的穿著我都很喜歡,比如 Sid Vicious 什麼的。 

對穿衣服有什麼強迫症嗎?比如某件衣服只能搭配某雙鞋之類的?覺得自己最適合什麼顏色的衣服?

我對服裝沒什麼強迫症,我覺得自己適合所有顏色。

參加很多時裝拍攝或者品牌代言會對自己的造型有幫助嗎?比如會產生一些新的搭配想法之類的。

沒錯,我做很多時裝拍攝和品牌代言,這確實給我提供了不少造型方面的新思路。

目前最中意的設計師或者品牌? 

太多喜歡的設計師了,多到我沒法一一列舉。Undercover 的設計師高橋盾,The Soloist 的設計師宮下貴裕還有 Martine Rose 等等。我喜歡一件東西不會給出什麼特定的原因。




我們瞭解到你在大學時曾經想學哲學,甚至還申請了神學,你對宗教有著怎樣的興趣和研究?比如「Jesus lived in a motel room」還有「萬里」的和聲部分,是怎麼想到要把宗教的元素融合進去的? 

我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,宗教方面的知識某種程度上我還是有所瞭解的,不過沒到那種狂熱的程度。「萬里」並沒有注入宗教元素,「Jesus lived in a motel room」的 intro 部分,我的想法是讓它聽起來像是唱詩班在大教堂裡合唱。 

據說「Paul」是你高中時期創作的歌曲,這首歌直到最終版內容上做了哪些改動?現在的心境和當時相比又有怎樣的不同? 

內容上並沒有做太大的改變,但是發現再寫它的時候不像以前一樣有意思了,所以我在旋律上做了改動。心境好像也和最初差不多,沒有特別大的變化。

「Tomboy」這首歌提到了母親、青春、疑惑和不解,這和你自身的某些經歷有關嗎? 

我只能說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,但來自於我的自身經歷。

《23》的主題是「燃盡的青春」,那請你用三個詞來形容自己的青春?

潛在可能,不安,缺失。


文章來源|noisey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ARENA 專訪】TOMBOY 的 TOMBOY